首页 / 新闻中心 / 基层动态
工程处:老藤椅上的训诫
日期:2025-04-13  

前几日,有幸跟随华晋集团到韩城市司马迁祠、党家村参加“家承善念,福润心田”家风教育。“存一颗善心,恩泽子孙;修一张善嘴,家庭幸福;养一种善行,福报自来”,那些镌刻在青砖灰瓦间的古训,像一脉清泉,悄然浸润我的心田。

回家后,奶奶仍坐在那张老藤椅上,蒲扇轻摇间,她念叨了一辈子的“土话”突然感觉有了新的分量。“人呐,要活得像个秤砣,心摆得正,脚扎得稳。”“要孝顺父母,不能做坏事,凡事都要做到问心无愧。”“不能看不起任何人,不要和别人吵架。”“自己少吃一口怕啥,让大伙儿都尝尝嘛。”藤椅吱呀作响,仿佛替她数着那些未曾言明的岁月:六十年代饥荒时,她省下半碗高粱面接济孤寡;八十年代邻里争地界,她主动退让三尺;如今九十高龄,仍坚持将孙辈寄来的点心分给村口拾荒的老人。

奶奶认不得几个字,也从未出过远门,但奶奶的思想境界从不落伍,她用她的善良和口耳相传的朴素智慧影响着我辈,践行着“善”的法则。她的藤椅像一座移动的祠堂,让“不欺暗室,不负他人”的家风在烟火中生根。父亲兄弟四人,便是这株根系上结出的果实。当年爷爷病重,父亲义无反顾地辞去城里的工作,留在爷奶身边照顾。用父亲的话说:“那会儿我还年轻,没有成家,你伯伯们都有家有孩子,我回来是最好的选择,其实在家也挺好呀,咱们家团结有爱我很知足!”。或许三位伯伯对父亲心存愧疚,数十年如一日对四弟倍加照顾。从我记事起,每到逢年过节,三个大伯都会带着伯母和哥姐们一起从省城回来和爷奶家人团聚,只要回来一趟,家里好吃的都能半个月吃不完。我和弟弟的穿戴也是最流行的新款式,因为伯母们都知道我俩的尺码,伯母还会给我编梳80年代最流行的鱼骨小花儿辫子,戴上艳人的头花,至今我还记得七八岁时穿上新衣服和小皮鞋的感觉,那叫一个美呀,满大街的跑着喊着……

爷爷去世的早,奶奶就是家里的主心骨。逢年过节家里的重活都是父亲和伯伯们干的,厨房就由母亲和伯母们全部承揽。奶奶作为家庭总指挥也闲不住,来来往往穿梭在厨房里。她们妯娌四个干的更带劲儿了,你择我洗、你蒸我煮、你炸我炒,从未细分但却十分默契,相处的比亲姐妹还要亲。年夜饭桌上全家二十几口人围坐在奶奶身边,让老宅成了永不褪色的年画。

几十年过去了,我们这个大家庭还和从前一样,一片祥和。奶奶教会了我们:一个家庭,有善人常行善事,有孝子固守孝道,有勤俭良好家风,就是最好的风水。她总说:“家风是土里长的,不是嘴上飘的。”她不懂“修身齐家”的典故,却深谙“家睦则邻安,邻安则乡宁”的道理。村里修路时,大伯带头捐出半年积蓄;堂姐执教的山区小学,常有我家寄去的书本衣物;疫情期间,家族微信群瞬间化作爱心驿站,口罩、药品在各地亲戚间星夜流转。一株老藤蔓延出的善意,早已越过院墙,在更广阔的土壤里抽枝散叶。

《礼记》有云:“一家仁,一国兴仁。”从司马迁“崇德重孝”的祖训,到党家村“动莫若敬,居莫若俭”的铭文,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,正是由无数个“老藤椅上的训诫”编织而成。

此刻再看那张老藤椅,忽然懂得:所谓家风,不过是把祖辈的呼吸织进子孙的血脉,让散落的星辰聚成银河。正如泰戈尔所言:“生命影响生命”,当每个家庭都活成一盏灯,亿万盏灯火便能照亮整个民族的夜空。(工程处 张建霞)